岩鹰拳
岩鹰拳源于原中国武林泰斗、孙中山先生的保镖杜心五先生的鹰爪拳。杜心五之名徒原“两广国术馆”馆长万赖声对“鹰爪拳”进行了适当的演变,然后传授给著名武术大师蒋兆鸿先生。蒋兆鸿先生结合多年的习武经验,运用湖南山区“岩鹰”的出巢、觅食、翱翔、游猎、捕杀、格斗的特长和勇猛灵活的生性形态,创编的25个鹰形动作的象形健身拳,其传人刘烈红先生在蒋兆鸿先生25个动作的基础上发展成了4段82式的象形“岩鹰拳”。第三代传承人刘烈红在指导弟子练习“岩鹰拳”传承人刘烈红在指导学生“岩鹰拳”这套拳法不仅传神地摹拟了山区岩鹰的爪、抓、勾、捕、闪、拿等灵活多变的岩鹰动作;还揉进了蛇拳的镖手、猴拳的爪抓、擒拿,形意拳的劈、崩、钻、炮,并将八卦的游龙趟步及太极的柔劲身法融为一体,使“岩鹰拳”在劲力上能“五功合劲”蓄而后发、刚柔相济、灵活多变,既能防身止敌,又能强身健体;在表现上,动静相应、虚实相连、跌扑滚翻、神形合一。传承人刘小银在传授“岩鹰拳”198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武林志》剧组,把“岩鹰拳”的一招一式,惟妙惟肖地搬上银幕,为“岩鹰拳”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2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医正骨疗法(新邵孙氏正骨术)
孙氏正骨术诞生于清代晚期,产生于湖南省新邵县(古属梅山地区)龙山脚下的太芝庙乡。据考证,孙氏家族是药王孙思邈的后裔,世代文、武、医、道兼修,将家传的医术与古老神秘的梅山医学中的接骨术与中医骨伤科学及道教医学相结合而创立的独具特色的正骨术,用于家族及弟子跌打损伤的自疗,并代代秘传。孙氏家族的孙慎若于清光绪三年(1877)在太芝庙开设伤科诊所,挂牌行医,并将正骨术传授予子孙孝焜。新中国成立后,孙孝焜被吸纳为酿溪镇卫生院医师,在该院开设骨伤科,从此孙氏伤科走上了为人民服务之路,并进行公开传授。孙氏正骨术具有浓厚的梅山文化、龙山药王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有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在学术上倡导“筋骨并医”、“正骨先理筋”、“形神并重”、“期位辨治”、“整体调治”、“众术共成”,强调“一保肢体、二恢复形体结构、三恢复功能”,重视手法整复、夹板固定、中草药内外合治、功能锻炼和心理治疗,具有“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对各种骨伤疾病具有良好疗效。孙氏正骨术历经孙慎若、孙孝焜、孙广生、廖怀章、孙燕等四代代表性传承人的努力,形成了以新邵县中医医院为传承基地的传承体系,流传广泛,学术传人百余名,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各地州市以及广东、广西、贵州、香港等地区,是湖湘传统中医骨伤科学的主要流派,在湖湘传统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也是国内著名中医骨伤科流派,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重点发展的中医骨伤科流派。2014年,新邵孙氏正骨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医药文化(龙山药王医药文化)
龙山药王医药文化发源于新邵县龙山地区,位处的雪峰山脉地区和梅山地区是古代巫、方士、道家、道教活动的场所。据史料记载和传说,汉代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由昭陵县令陪同登龙山采药。晋代道徒葛玄及侄葛悌、悌子葛洪曾在此活动。唐京兆郡孙思邈访葛洪踪迹至龙山采药、行医、修炼、著述,集道、儒、佛、医于一体,德技双馨,被尊为“药王”,其医药、养生学及医事活动融入民俗和梅山文化,构成了以尊奉药王为核心的药王医药文化,深深融入民众生活生产和医疗保健实践中,形成了“十民九医”的风俗,孕育出百余位医家。2014年1月,龙山顶上药王殿外景。吕建设摄2015年8月,龙山药王殿内的药方。吕建设摄2015年8月,龙山药王殿内当地农民祭祀药王孙思邈。吕建设摄2015年8月,龙山顶上的洗药池。吕建设摄2015年8月,新邵县太芝庙镇的农民正在山上挖药。吕建设摄2015年8月,药王殿内唐皇李世民赐的石碑。吕建设摄2015年8月,药王殿内的仙井。吕建设摄药王医药文化包括孙思邈倡导并传承的医药及由药王文化孕育出的医家群体医药经验、民间医药经验、卫生民俗;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的医德及历代传承人不断补充发扬,体现了以人为本、仁以爱人、诚信不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由崇拜药王孙思邈产生的以讴歌孙思邈及药王文化孕育出的医家医德医技为核心神话故事等。龙山药王医药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孙思邈医药及药王医药文化孕育出的医家经验是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至今在临床和养生保健实践中应用。2014年7月,新邵县太芝庙镇农民用草药煮的鸡蛋 吕建设摄2014年7月,新邵县太芝庙镇农民用草药煮的全鸡。吕建设摄202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丝弦(武冈丝弦)
武冈丝弦是一种民间曲艺,已有四百多年的演唱历史。主要流传于以武冈为中心的邵阳、隆回、洞口、城步、新宁等地,是湖南曲艺的一个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冈丝弦产生于明朝初年,是在宫庭音乐江南丝竹的基础上,吸收当地的民歌小调、戏曲音乐、寺庙音乐、経乐师、文人和艺伎加工创造而成。最初主要为珉藩王王宫所专享,明中叶以后逐渐传入民间,流行于当地上流社会和有闲阶层。传统武冈丝弦参加深圳文博会演出 曾艺摄邓星艾在学校传授“武冈丝弦” 曾艺摄武冈丝弦老艺人演唱照片(右二为邓星艾)肖时玉摄武冈丝弦的曲调高雅、旋律轻柔、唱腔舒展、色彩丰富、如云行流水、珠落玉盘,使人情感交集、心旷神怡,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她多数是表现封建时代女子哀怨情感,也有风趣、诙谐的内容 。在武冈丝弦中“独对孤灯”、“独坐绣楼”、“摘葡萄”、“越调”、“秋江”、“双下山”是很有代表性的。据《武冈州志》等史志记载,武冈丝弦形成于明代,经艺人们不断地总结加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广为传唱。2011年,武冈丝弦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竹纸制作技艺(滩头手工抄纸技艺)
滩头镇手工抄纸技艺继承于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的造纸术,在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记载的用楠竹造纸 “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舂臼、荡料、入簾、覆簾、压纸、透火、焙干”生产过程的基础上,对“煮楻、足火、舂臼”三个流程加以改进,并利用当地特有雪花皮树抄制出不同质地的皮纸,形成独特的滩头手工抄纸工艺。滩头手工抄纸作坊传承人在抄纸滩头手工抄纸技艺至少在明朝时代已经成熟,清代、民国为鼎盛时期。当时,在滩头古镇及周边几十个村庄,拥有作坊1100多家,熟练工人2000多名,主要生产土纸,还衍生出皮纸、色纸、香粉纸、宣纸、炮簾纸等多个品类,年产各种纸品几十万担,远销云南、贵州、潭州、汉口,直至上海、香港、东南亚。外地商人经销滩头的纸业,曾在此办了几十个纸庄,村村有槽坊,处处闻纸香,曾经被誉为“南方纸都”。滩头手工纸业的繁荣,带动了滩头木版年画、隆回鞭炮、手工纸伞,宝庆书局(出版业)、梅山纸马等以土纸、色纸、皮纸为原料或为载体的多种文化现象与手工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滩头一带相对的经济繁荣。年画用纸皮纸香粉纸滩头手工抄纸技艺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它为推动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向前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同时,土纸本身和后续产业中的某些功能,机制纸仍然不可替代。古籍古字画修复用纸2014年,滩头手工抄纸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滩头木版年画
滩头木版年画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在不断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滩头木版年画大量吸收楚南各地民俗文化,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散发出浓郁的湖南地域文化特色。滩头木版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粉,到画稿、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二十多道生产工序都在一个地方完成,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极为鲜见。滩头木版年画主要代表作品有:《老鼠娶亲》、《秦叔宝》、《尉迟恭》、《花园赠珠》、《西湖借伞》、《和气致祥》等。秦尉偏像和福眷鼠老鼠娶亲秦叔宝.尉迟恭正像2006年滩头木版年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尹冬香(右一)在印制年画钟建桐带徒授艺
动态 邵阳县芙蓉学校 Thu Mar 07 00:00:00 GMT+08:00 2024
动态 云邵阳 Sat Jan 27 00:00:00 GMT+08:00 2024
动态 邵阳文旅广体 Tue Jan 23 00:00:00 GMT+08:00 2024
动态 央广网 Fri Jan 19 00:00:00 GMT+08:00 2024
动态 央广网 Mon Jan 15 00:00:00 GMT+08:00 2024